- 时间:2023-09-05
- 标签: 龙爱量子
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收运效率,尽可能减少对医疗机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风险。
在各类公共场所和单位中,来往人流量大的医院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较多,但受到建筑布局及周边道路交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些风险较高垃圾的收运效率经常达不到理想状态,至今仍是许多中心城区老旧医疗机构的“堵点”。
借助科技赋能,上海正在逐一打通这些“堵点”,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收运效率,尽可能减少对医疗机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风险。
正常情况下,区域的医疗废物产生量与该区域的医疗发达程度和医废处置能力成正比。
目前,上海的医废处置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已形成“一南一北一岛一中心”的医废处置设施布局,处置能力超过400吨/天。
“南”是位于浦东新区的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医废焚烧处置能力达240吨/日;“北”是位于嘉定区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公司,处置能力为122吨/天;“岛”是崇明岛上的永程固废处置改造项目,处置能力为30吨/天;“中心”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配套建设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设施,处置能力为12吨/天。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常态下,上海日均医废产生量稳定在200吨至300吨。按照目前上海已配置的处置能力,完全可以做到日产日处。
但这只是简单比对源头产生量和末端处置能力得出的结论,没有考虑中间的收运环节是否通畅高效。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浩在今天(6月6日)举行的第三届固废处置与资源化高峰论坛上表示,收运是当前上海医废处置闭环中最有进步潜力的环节。
薛浩表示,医疗机构即医废产生源头点位分布的疏密不均,还有医废产生量的峰谷差值较大,是当前阻碍医废收运效率提升的两大问题。
目前,全市共有6000多家医疗机构,点位分布呈现中心城区密集、郊区分散的特征,尤其是面对中心城区繁忙的交通环境,医废收运环节很难高效运转。
不同时段、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废产生量也有很大差异。来自上海环境集团的一组数据显示,近期上海医疗机构的医废产生量与疫情期间相差约4.5倍,而今年工作日与周末的医废产生量相差约40%。
此外,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医废产生量也有很大差距。三甲医院一天的医废产生量经常是小型医疗机构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些产生量的不稳定会干扰收运单位的“排兵布阵”,从而导致运能浪费、收运效率低下等后果。
薛浩透露,上海医废收运端已开始通过为医废产生源“画像”来提升收运效率,而能“画像”的关键基础是所有医废箱都已安装的可追溯芯片以及在产生源越来越普及的手持PDA扫码设备。
收集分析医废箱的轨迹和使用数据,还有扫码设备采集的物流信息,就能建立相对精准的预测模型,更准确地掌握相应时段相关单位的收运需求。
“有了‘画像’,我们就清楚要派哪种规格的车辆和医废箱出门,也能极大地增强对运能的管理,让每辆车在满载而归的情况下增加日均的出车次数。”薛浩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与2020年相比,目前上海环境集团医废收运车辆的车均满载率从85.5%提升至98.6%,收运人员人均收运量从2.08吨/天增至2.26吨/天,提升效率后,在运能未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将覆盖的医疗机构从5300多家增至近6400家。
提高收运效率,是减少医废在产生源等待时间的有效路径,然而正在上海举办的世环会工业节能与环保展上,有参展商另辟蹊径,不追求车辆收运效率,也能减少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对医疗机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风险。
在德列孚安可仕展台,曾经代表落后投放习惯的垃圾管道井,经过科技赋能,正以一种全新形态回归。被吸入真空管道的生活垃圾数秒便“飞行”至封闭的收集站内,直至容器满箱发出信号,才由专业车辆运走。
“传统的环卫收运作业频次一般为每天一到两次,但使用智能城市垃圾动力收集与分类系统可以延长至两三天收运一次,更加从容不迫。”德列孚销售经理李帅表示,具体能延长多久,取决于源头生活垃圾的产量和密闭收集站的规模。
据企业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在全球已有超过1100个项目落地,在中国已有多个项目投运或正在推进落地,包括广东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河北廊坊新朝阳广场、宁夏银川滨河新区景城小镇,还有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高效处置生活垃圾和医废是刚需,但产生源头和收运端口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是影响效率的‘痛点’。”李帅表示,许多传统医疗机构位于多层建筑内,人流和物流严重依赖电梯这样的纵向空间。在优先确保医患和医疗物资通行的原则下,横向空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一般采用收集后先集中堆放在楼层指定暂存点,再由人工推车在闲时进电梯短驳到医疗机构地面统一收运点的方式处理。
这“最后一公里”的效率上不去,与其衔接的车辆收运能力即使增强了,最终整体收运效率提升的效果也不会明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管道收集技术在生活垃圾收运领域早已存在,也十分成熟,投放垃圾十分便捷、收运垃圾不再“跑冒滴漏”,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两个优势,但目前阶段要在上海大规模推广,还有不少瓶颈。
据透露,上海两家医疗机构都是在扩建项目中运用了该技术,说明该技术的落地对空间有较高的要求。
李帅指出,许多早期的建筑设计规划并没有考虑管道收集技术,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早已布满错综复杂的各类管道,这些都阻碍了智能城市垃圾动力收集与分类系统的落地,“相对而言,‘五个新城’更具备落地的条件,医疗机构、商业综合体、大型社区、公园绿地等都可以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引入这样的概念。”
初期投入成本过高是另一大落地门槛。记者了解到,智能城市垃圾动力收集与分类系统一般要投运6年至8年后,相比传统的垃圾收运模式才有成本优势。“‘回本’周期已经比刚引入国内时缩短了不少,但这种门槛对大部分城市而言仍然过高,很多人还不了解、不信任,需要有足够的远见卓识。”李帅说。
龙爱量子云测温技术白皮书锦集